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16-top_img.png

對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0011號建議的答復

發布時間:2020-11-02 瀏覽次數:398

盤農發〔2020〕48號                   簽發人:郭文強

趙樹忱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強化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農作物秸稈屬于農業生態系統中一種十分寶貴的生物質能資源,具有數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和價格低廉等優勢,其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一、盤錦市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

全市農作物秸稈以水稻和玉米秸稈為主,每年秸稈理論產生量在125萬噸左右,可收集量在87萬噸左右。其中水稻秸稈分布在各區(縣),每年秸稈理論產生量在100萬噸左右,可收集量在75萬噸左右;玉米秸稈主要分布在盤山縣的沙嶺、高升、得勝、石新、東郭、羊圈子鎮,每年秸稈理論產量在25萬噸左右,可收集量在22萬噸左右。2019年盤錦市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為94.37萬噸,綜合利用量為82.64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2.22%。其中肥料化利用58.54萬噸,利用率為62.03%;飼料化利用3.77萬噸,利用率為4.0%,燃料化利用6.21萬噸,利用率為6.58%,基料化利用2.0萬噸,利用率為2.12%,原料化利用12.12萬噸,利用率為12.85%。

我市現有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

一是肥料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的養分價值十分高,因此它是良好的肥料資源。秸稈的肥料化主要是利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達成的,分為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直接還田就是機械還田,將秸稈直接耕翻入土,間接還田包括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茹渣還田和秸稈制成有機肥還田等方式。在秸稈還田以后,其可以有效補充并平衡土中的養分,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從而改善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團粒的結構,以實現減少化肥用量、增加農作物產量的目的。我市秸稈肥料化利用以直接還田為主,約占秸稈綜合利用的62.03%,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

二是飼料化利用。秸稈體內的有機物質占農作物一半,因此秸稈的營養價值很高,可以用作畜用飼料。全市秸稈飼料化利用方式主要是青黃貯,以黃貯為主,僅盤錦市金昌畜牧有限公司青儲,每年青貯量在1萬噸以上。飼料化利用約占秸稈綜合利用的4.0%

三是燃料化利用。秸稈具有發熱量高、有害氣體排放量少的特點,可以作為一種優質的生物質原料被能源化利用,這樣可以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我市秸稈的燃料化利用主要是生活用燃(取暖、做飯等)和為周邊熱電廠提供燃料,約占秸稈綜合利用的6.58%。

四是原料化利用。對于農業生產所需設施、工業材料、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建筑物等,秸稈都可以作為原料被利用,這對于高效利用秸稈、實現秸稈的產業化有積極作用。我市的原料化利用主要是編織草簾、工藝品、生活用品、造紙等方式,原料化利用約占秸稈綜合利用的12.85%.

五是基料化利用。利用秸稈作為培養料,生產平菇、姬菇、草菇、雞腿菇、貓木耳等食用菌,廢棄的基質物料再還田利用,不僅充分利用了作物秸稈,而且增加經濟效益,是農民致富的好途徑。目前大洼區、雙臺子部分企業秸稈作為培養料生產食用菌,基料化利用約占秸稈綜合利用的2.12%.

二、盤錦市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認識還不足

雖然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目前秸稈利用條件的制約,秸稈利用推廣工作仍存在很多難度,主要表現在農村基層干部缺乏秸稈經濟意識,沒有從產業化的高度,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一個新興的產業來對待,農民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長遠利益、重要意義、社會效益以及利用新途徑等方面認識也不到位。

(二)資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不完善

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短期投資大、長期見效益的工程。盡管這幾年國家在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投入部分資金,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扶持和穩定有效的投入機制,僅依靠地方政府補貼扶持,資金量額還遠遠不足,農民和生產企業的積極性也很難充分調動起來。

(三)依然存在秸稈燃燒現象

部分農戶從來年水稻種植考慮,依然存在秸稈燃燒現象。這樣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也是一種資源學雜費;同時大量煙塵會導致很多“公害”產生:一是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民健康,二是存在火災隱患,三是給沿線的交通、電力、通訊等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四)秸稈還田技術推廣阻力大

一是受氣候影響,北方冬季氣溫低,秸稈不能腐熟,影響第二年的機械作業;二是秸稈直接還田后在土壤中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轉化的周期較長,影響第二年水稻根系發育;三是還田秸稈數量、土壤水分、秸稈被粉碎的程度等影響秸稈還田的效果。

三、盤錦市秸稈綜合利用的策略與展望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就地就近、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技支撐,以水稻、玉米秸稈處理利用為重點,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和加強土地保護為目標,加強試點示范,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創新工作方法,健全政府、企業、農民三方共贏的利益鏈接機制, 不斷提高秸稈處理水平。

(二)基本原則

1、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堅持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在滿足種植業和畜牧業需求的基礎上,抓好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領域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示范推廣, 合理引導秸稈燃料化、 原料化等其他綜合利用方式,推動秸稈處理利用向多元循環的方向發展。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縣(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分布特征和綜合利用現狀, 著力引導選擇符合本地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的秸稈綜合利用建設項目。

3、遠近結合、分步實施。既要立足當前,努力實現秸稈禁燒的目標, 又要著眼長遠, 充分把握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 根據我市主產水稻秸稈的特點,大力研發新技術, 努力拓展新領域, 推動秸稈利用向產業化程度高、循環鏈條長的領域發展,實現秸稈資源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4.試點示范、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大洼區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的示范帶動作用,調動地方政府、企業和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切實推動面上工作,實現整體突破。

5.市場導向、 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各縣(區)要加大政策創設力度,完善秸稈收儲運、加工利用等配套政策。

(三)工作目標

工作目標: 2020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基本杜絕露天焚燒現象, 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水平大幅提高, 耕地質量有所提升; 建立比較完善的秸稈收集、儲運、加工和利用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格局,生態循環農業理念和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形成具有我市特點的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四)重點任務

1、推進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作業。以實施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為重點, 研究制定本地區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技術標準和作業質量規范,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完善作業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 。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秸稈機械深翻還田技術; 鼓勵設施農業發達的地區大力推廣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2、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 。秸稈是牛羊粗飼料的主要來源, 全市以牛羊標準化小區、奶牛生產基地、規模化飼養場(戶)為重點,推廣秸稈青(黃)貯、氨化、膨化和直接飼喂技術。大力實施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

3、支持秸稈能源化利用。結合農村環境治理,大力推廣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熱解氣化和高效低排戶用秸稈爐具。鼓勵企業就近就地將秸稈粉碎壓制固化成型;探索引進秸稈直燃鍋爐采暖設備,鼓勵鄉(鎮)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將燃煤鍋爐改造為秸稈打捆直燃鍋爐或秸稈成型燃料鍋爐; 在有條件的縣(區)、鄉(鎮) ,科學發展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供熱、制氣項目。

4、推進秸稈基料化利用。支持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引導專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等擴大秸稈食用菌生產規模, 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鼓勵設施農業發達縣(區)、鄉(鎮),利用生化處理技術,生產育苗基質、栽培基質,滿足集約化育苗、無土栽培和土壤改良的需要, 促進農業生態平衡,擴大秸稈基料化利用途徑。

5、支持秸稈原科化利用。依托市場需求和各縣(區)現有基礎、成熟技術、秸稈資源產區,引領發展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板材等農產品,結合我市每年一次的稻草藝術節等活動,鼓勵創意工藝品等加工業,不斷提高秸稈高值化、產業化利用水平。

6、開展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建設秸稈收儲運體系,是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重要基礎。各地要選擇交通條件便利,秸稈產量較大的鄉鎮,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 引進秸稈規模加工企業進行興建,或組織專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農村經紀人領建秸稈儲存規范化場所,配備秸稈收儲運專業化裝備,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稈收儲和供應能力,實現秸稈收儲運的專業化和市場化,促進秸稈后續利用。

[A1]

[同意公開]

                                                                                      盤錦市農業農村局

                                                                                        2020年7月27日

下一篇: 沒有了
foot_img_01.png

主辦單位:盤錦市農業農村局 版權所有: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地圖]

網站標識碼:2111000020 ICP備案序號:遼ICP備2022012107號-1 遼公網安備21112302000064號

聯系電話:0427-2822465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