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會開到天黑,農業農村部呼應民生出實招
11月18日下午,農業農村部連著召開部黨組會議、部常務會議。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主持會議,研究部署落實農業農村領域有關民生工作。民生冷暖,尤其是鄉親們的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在心,在湖北考察調研時強調“不能忘了農民這一頭,要讓農民得到實惠”,對富民產業、縣域經濟、農村“一老一小”等提出重要要求。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農業農村部兩個會信息量很大,有很多務實的舉措,而一條鮮明的主線就是“民生”——圍繞農民生產生活上的訴求,拿出管用的機制,找準工作的切口。一個機制,就是農業農村領域民生呼應工作機制。過去一說到“農民”,往往是指在農村種地的人,現在則不然。2023年,我國作為“農業勞動者”的農民不到1.7億人,作為“農村常住人口”的農民不足4.8億人,而“農村戶籍人口”還有7億多人。具體到這7億多人里,有2億左右過著“城鄉兩棲”的生活。農民的內涵越來越多樣,訴求也更加多元。怎樣解決好大家的問題,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民生呼應工作機制有重要作用。
會議提出,構建“部級總攬、廣集民聲、快速回應、跟蹤督辦”的工作體系。總攬、廣泛、快速、收集、回應、督辦,從這些關鍵詞里可以看出,這套體系瞄準“三農”工作全流程和各方面問題,努力要成為農民解決問題的窗口、農業農村系統為民辦事的平臺、檢驗鄉村振興實效的標尺。不僅如此,會議還立足當前和長遠,明確了一些具體要求——“充分發揮線上渠道作用”“簡化反映程序”,工作要做,但始終要落實為基層減負的要求,成為基層干部工作的助力;“對收集的民生訴求進行篩選歸納”“挖掘共性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重,不僅認真傾聽回應農民群眾的訴求,還以此來檢視工作,并體現在更大范圍內的惠民政策上,進一步提升“三農”工作的實效。回應好農民的民生訴求,需要瞄準小切口問題,辦好農民可感可及的實事。農業農村部在會上逐項部署。發展富民產業,要“因地制宜”“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確保產得優、賣得好”。這當中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產業自身要發展得好,需要遵循市場規律、立足地方實際,找準產業的定位;發展中還要有龍頭企業的帶動,有現代化標準化的生產水平。另一個則是要能夠帶動農民,讓農民更多分享現代農業的收益,搭上這一趟時代的快車。對此會議也作出部署,要求“開展‘小田并大田’等工作,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還要求“強化農事綜合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主要指的是適度規模經營的兩種路徑。一類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讓“小田并大田”,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下指標、定任務,更不能強行推動土地連片。另一類也可以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土地權屬不變,在生產經營上連成片、形成規模,也就是這片地“由我經營”。這個“我”,可以是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大型農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目前他們已經服務了9100多萬戶小農戶,讓他們輕松地參與到現代農業中來。對標全面現代化的要求,這項服務下一步還要“強化”。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此次農業農村部研究部署的兩方面工作,就體現出農業的可為空間之大。一方面是前沿科技和原始創新。此次會上提出,“大力發展生物育種、農業微生物等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今年備受關注,農業當中也有這樣的生產力,比如這次提出的生物育種和農業微生物。有科學家這樣判斷,微生物將是決定未來50年甚至100年農業科技的變革力量。在這些領域,我們就是要求新,突破極限去攀登科研的頂峰,爭取率先取得原創性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是新技術新模式在傳統農業中的應用。中國的農業要能切實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讓種糧農民有錢賺。發展方式也不一定多么高大上,符合鄉土民情,切實管用就好。比如節水農業,要“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推廣應用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模式”;再比如養殖業節糧降本增效,要“加大力度推廣低蛋白多元化精準飼料配方技術”“積極拓展飼草料供給來源”。方法都不困難,經過技術人員推廣和指導,普通農民也能干,但解決的都是現實的難點,提的也都是能實踐的辦法。
會上還將“一老一小”作為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重點來部署,也是精準把握當前鄉村人口結構變化,“小切口、大文章”工作路徑的體現。一些措施,包括“持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增加基本養老服務供給”,也扣住了農村“一老一小”的需求所在。從推動工作機制健全完善,到把切口和抓手講清楚說明白,再到清單化閉環化的工作方法,農業農村部同一天的兩個會彰顯了解決好農民訴求的決心,提出了不少真招實招,下一步成效值得期待。
信息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