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對“三農”的集中部署體現在報告第五部分第(三)條,原文共389字,其中主要可以看出五點重要信息:
一是堅持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不變——重中之重。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00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指出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從此,“重中之重”拉開了新世紀“三農”工作突破性前進的序幕。
十九大繼續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沒有因為城鎮化已經達到57.35%而對農村的重視絲毫松懈。
二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
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往往帶來農村空心化,導致衰敗,因此各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鄉村建設。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此拉開這十年來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運動,開啟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篇章,農村生產生活發生了明顯改變。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使農村成為更加美麗宜居的國民生產生活新空間,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恰逢其時。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照此前的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明顯升級——
*“生產發展”升級為“產業興旺”,內涵豐富了,目標更高了;
*“生活寬?!鄙墳椤吧罡辉!保蛔种?,大不一樣;
*“村容整潔”升級為“生態宜居”,層次明顯提升;
*“民主管理”升級為“治理有效”,內容更加全面,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鄉風文明”則一以貫之。
三是送來了一顆及時的“定心丸”——土地延包三十年。
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農村土地第二輪延包至今,時限已近。作為整個農村政策的基石,土地政策備受各方關注,更與每一個農民和土地流轉經營者的利益息息相關。但僅僅延包還是不夠的,必須讓土地帶給農民更多收益,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繼續突進土地制度改革。
所以,報告明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四是拓寬了一個核心任務的渠道——農民增收。
農民增收是整個“三農”的核心任務,但單一的種植業養殖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潛力有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資性收入已經超越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第一大來源。所以,必須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開掘農民的增收空間。
十九大報告從資產盤活、三產融合、就業創業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再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五是提出培養一支重要的工作力量——“三農”工作隊伍。
以往對農村工作隊伍的重視,往往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也往往關注點在農村帶頭人的培養。
比如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強城鄉基層黨建資源整合,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制度。而十九大首次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相信這是對整個“三農”工作隊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各行各業熱愛“三農”的優秀人才進入“三農”工作隊伍,加強“三農”建設。